学院简介
山西中医药大学yl6809永利是我校为响应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设立的创新性学院。学院遵循党的教育方针,遵循高等中医教育基本规律、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,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树立医教研协同培养理念,落实教育部“六卓越一拔尖”2.0计划,按照“重基础、强经典、多临床、求创新”的原则,科学规划,全面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,建立高素质卓越中医师培养途径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完善人才培养体系,全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,建设山西特色、全国一流中医学“5+3”一体化专业,培养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,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经典功底,中医思维牢固,具有较强学习能力、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,服务健康中国、健康山西、中医药强省建设。
学院以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、医学家“傅山”先生命名,将其“宁拙毋巧,宁丑毋媚”的治学态度与“医道即人道”的济世情怀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精神内核。培养学生兼具中医传承能力与现代医学素养,延续傅山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行医理念,成为“能看病、有温度”的中医人才。学院设有中医学“5+3”一体化专业,自2018年开始招生,目前在校生336人。学院秉承“选聘优秀老师、实施行家管理、过程考核,重视中医思维培养、教授治学以及低年级拜名师、高年级拜名医的导师制”的特色,探索新时代中医学专业“5+3”一体化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模式、路径,已经初步形成“文化浸润、经典反复、早期临床、多重导师、全程质控”等育人特色,学生中医思维牢固、医疗机构认可、社会影响广泛。
人才培养特色亮点
01.立德树人:以傅山精神铸魂,育医道仁心学院以党建为引领,将“三全育人”“五育并举”融入血脉,将“家国情怀、正本清源、经世致用、爱无差等、革故鼎新”的傅山精神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,让傅山精神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,让“立德树人”落地为看得见的成长。
1.傅山精神滋润
“傅山精神进校园”系列活动年年焕新——中华傅山园的研学之旅,让学子触摸“明清医家”的家国情怀;傅山书画比赛中,笔墨间流淌的是“医文同源”的底蕴;情景剧《傅山救疫》的演绎,让“大医精诚”的信念扎根心底。每年有300余名学子在参与中读懂:何为“医道”?是傅山“治病救人”的执着;何为“初心”?是“家国情怀”的担当。


2.实践淬炼担当
兴县的黄土高坡上、晋中平原的村落里,“三下乡”的旗帜格外醒目。学子们带着听诊器与健康知识走进田间地头,累计为千余名群众义诊、宣教,在躬身服务中明白:中医的根,在民间;医者的责任,在苍生。


3.育人成效显著
“傅山医学传承辅导员工作室”入选校级“百亿工程”,党建成果斩获全国中医药院校优秀论文——这份成绩单,是“思政+专业”融合育人的生动注脚。
02.经典传承:以中医典籍为基,固理论根基1.构建经典课程体系
构建启蒙经典、理论经典、临床经典多阶段课程体系,贯穿入门、系统学习和临床运用“三个阶段”,将中医经典教育贯穿八年的教学过程中,实现中医经典学习不断线,实现“诵读记忆——辨识理解——感悟升华——临床运用”的分层递进目标。
2.增设山西地域特色课程
开设《太行本草学》《针灸优势技术》《贾氏儿科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》等特色课程,凸显山西中医特色。
3.设置傅山学术思想研究课程
开设《傅青主学术思想研究》《<傅青主女科>理论及方药》等有关傅山学术思想研究的课程,传承傅山医学思想。
通过构建“启蒙经典——理论经典——临床经典”三阶段课程体系,让学生经历“诵读记忆——辨识理解——感悟升华——临床运用”的能力递进。
03.师承贯穿:以名家带教为径,传做人做事精髓1.组建名师团队
聘请我省国医大师工作室、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、山西省名医工作室的负责人,以及医德高尚、医术精湛、教学和科研俱佳的高级职称教师,担任中医学“5+3”一体化学生学术导师、临床导师及研究生阶段导师,注重名师引领、八年贯通。
2.开展导师指导
一是设置新生研讨课(学科导航)。以问题为中心,通过高水平专业教师的引导,架设新生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桥梁,提供专业教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,引导学生形成专业认识。二是开展分阶段主题指导。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,低年级主要侧重中医基础知识和中医经典学习,中等年级主要侧重临床跟诊、书写门诊病历和医案研讨,高年级主要侧重病房轮转、四诊实践操作和学术研讨。


3.发挥辅导员人生导师作用
注重发挥辅导员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、树牢专业思想、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作用,情系学生成长,做好良师益友。
04.本硕贯通:以“禾本计划”为桥,育拔尖人才1.贯通课程体系
贯通本科与研究生培养方案,实施“禾本计划”,统筹建立纵向递升、横向拓展的“中医药+X”本研贯通课程体系,面向学生开放,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。
2.贯通学分认定
学生提前选修研究生培养计划规定的部分课程,考核合格后可计入本科课程学分;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后,上述学分同时计入研究生课程学分。
3.贯通科研学术
通过“导师制”“傅山讲堂”“科研创新专项”等拓展学生中医药思维,实现本硕科研学术贯通。


05.科创赋能:以科研项目为引,启创新思维1.开展创新创业教育
本科阶段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。加强对学生科研方法的培训,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科研设计、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等技能。组织学生参加“互联网+”“挑战杯”等创新创业竞赛,学院在省市级赛事中获金奖2项,二等奖1项,优秀奖1项。
2.早期融入科研实验
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时,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,融入科研团队,主要融入我校实验中心的实验室、重点研究室、创新中心等省部级平台,为学生提供尽早参与科研的学习机会,逐步接触和树立科研思维,培养科研品格。


3.强化临床科研能力
设立以导师团队为主的“基础-临床”双负责人制,导师团队中既有临床水平造诣深厚的导师,亦有科研能力很强的导师,以临床问题为导向,加大临床与基础双向合作。
4.增设“科研创新专项”
为了创新培养要素,完善培养体系,适当提升培养目标,以成果形式彰显人才培养质量,搭建平台,增设了“yl6809永利中医学‘5+3’一体化科研创新专项”。目前已确定资助项目10项,拟发表论文15篇。
06.实践强能:以多种临床实践方式为基,提升医疗技能1.多种方式早期参与实践
以“导师制”“暑期实践”“集中见习”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早临床、多临床、反复临床。通过在基础医学院、第一临床学院、第二临床学院等进行实验操作、课间见习,为学生奠定临床实践基础;通过在山西省中医院(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)进行集中见习,让学生了解诊疗过程,激发学生临床兴趣,初步树立中医药自信;第一临床学院承担学院学生医院医疗实践和实习前强化的任务,加强和考察学生的岗位胜任力;山西省中医院和山西省人民医院承担学生毕业实习任务。
2.住院医师规培阶段
由研究生学院牵头,第一临床学院、山西省中医院等组织完成中医学“5+3”一体化学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,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专业技能的高级医疗人才。
3.监督保障并强化见习实习基地临床教学主体职能
依托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中心和中医临床教学案例库,提升中医临床教学质量。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、教务处、yl6809永利及临床实践基地等完成临床实践的巡查、质量控制等工作,保障临床实践的质量,推动实现临床实践的培养目标。
通过五个学年课程的实验操作、课间见习、集中见习、实习前强化、毕业实习等36%以上的实践教学学分要求,充分多临床、反复临床,不断提高、强化学生临床实践的能力,坚定铁杆中医信念,保障培养质量。
07.卓越培育:以条件保障为要,育拔尖创新人才1.以督导保障教学质量
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牵头,指导yl6809永利教育教学督导分委员会制定教学计划落实的督导方案,协调培养环节涉及的有关教学部门,高质量完成教学计划内容。
2.以评价完善质量标准
学校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组织专项督导组,研究制定培养方案、课程大纲、教学设计以及对教师、导师、实践基地的评价方案,指导yl6809永利分委员会协同有关教学质量标准制修订单位,形成和完善学院特色质量标准体系。
3.条件保障打造人才培养创新模式
充分发挥中医学“5+3”一体化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内设各工作组的作用,充分发挥领导、沟通、协调作用,有序推进中医学“5+3”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,切实保障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;修订和完善以《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“5+3”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实施方案》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改革相关质量标准、管理运行制度、质量保障体系,为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体制机制支撑;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,优先保障中医学“5+3”一体化经费投入,在师资队伍建设、导师指导学生、高职称教师小班制授课、学生临床实践、参与科研、学术交流、创新实践、社会实践和图书资料等方面加大投入,切实保障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。
目前,已有三届学生转段到研究生阶段,转段率100%;2018级学生已于2024年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,考试通过率91.53%。学院学生2023年获第八届全国学生“学宪法,讲宪法”活动“新华书店杯”山西赛区总决赛素养竞赛优秀奖、“外研社·国才杯”“理解当代中国”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山西赛区(英语组)山西赛区决赛阅读赛金奖、演讲赛银奖;“外研社·国才杯”“理解当代中国”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国赛阅读赛铜奖;2024年获首届晋中大学城高校学生创业活动获现代农业类组别创新奖(二等奖)、第九届全国学生“学宪法 讲宪法”活动“新华书店杯”山西赛区总决赛演讲比赛三等奖和素养竞赛三等奖、山西省科技活动周•山西(晋中)第一届大学生科技节创新设计比赛医养健康领域优秀奖、华北五省(市、自治区)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山西赛区决赛团队赛三等奖、“外研社·国才杯”“理解当代中国”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英语组山西赛区决赛演讲赛铜奖;2025年获第十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阅读推广人称号、“建行杯”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山西赛区决赛金奖2项、“络学”杯中医药知识竞赛全国赛二等奖。







